吃飯是孩子的頭等大事。胃口好時孩子拼命吃,沒分寸、沒節制;一旦沒胃口,媽媽就會心急如焚,生怕孩子餓著,于是不停給孩子塞吃的,還時不時喂點涼茶,害怕孩子“上火”。中醫認為,“先天之本就是腎,后天之本就是脾”。小兒的常見疾病多數是后天之本在起作用,把脾胃搞壞了,小兒就會鬧出許多病來。
消化不好病跟著來
中醫認為,幼兒有“臟腑嬌嫩、行氣未充”的身體特點,
寶寶出生以后到7歲前多陽氣不夠穩定,而陰氣相對較穩,故多為虛寒之體,飲食當忌寒涼、過饑或過飽。同時,幼兒又具有“三不足兩有余”的特點: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;心常有余,肺常不足,腎常虛?梢,其脾、肺功能不足、不完善,即幼兒的消化功能不佳,如果飲食不當,尤其是吃得過飽、消化不良,導致晚上睡眠不好、出虛汗、食欲不佳,各種疾病就來了。
很多家長常常認為自己孩子消化不好,但是怎么來判斷呢?一般來說,有口氣、大便干往往提示消化不好。具體可從舌苔、口氣、睡眠、大便、手指倒刺五個方面判斷。若有口氣,則會夜睡不寧,若不調理飲食就很容易生;大便干硬如羊屎,或者排便規律改變,如平時習慣下午三四時大便,某日突然早上大便,次數增加,或某天不便而集中在第二天便便,這種情況就要注意了,是消化不良的征兆。
而脾虛是孩子最為常見的癥候,脾虛證的形成多在一歲左右,主要原因就是喂養不當,脾虛一旦形成,日積月累將容易釀生多種疾病,如經常發燒感冒(上呼吸道感染)、患上鼻炎或導致過敏性體質等。
越去“火“越脾虛
很多時候,孩子的脾虛是給家長喂出來的。家長見孩子大便硬、口氣重、口唇紅,就以為是上火了,需要喝涼茶。其實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是因為消化不良,口氣就是胃氣的表現,口氣臭,說明吃的東西還沒有消化。還有的家長會說:“小孩子大便硬,拉羊屎狀的大便,肯定是上火了。”其實這種情況是腸道功能受到了影響,有些便秘,所以大便拉出來都是硬硬的。脾虛的小孩,時間長了中氣不足,拉出來就是羊屎狀,絕大部分不是上火。因而,不要隨意給孩子喝涼茶,吃偏涼性食物、飲涼茶都是損傷腸胃的做法。另外,小孩子感冒發燒,90%是病毒感染,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是沒有療效,反而打了抗生素之后,破壞了腸道菌群平衡,胃口更加不好,好多孩子臉色發白發綠,晚上睡覺也睡不安穩,愛哭鬧,體質越來越差。喝涼茶、抗生素使用過度等都會導致脾虛,很大程度上導致孩子更容易生病。
脾胃調理分步走
保護腸胃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食導滯、健脾養胃。中醫認為,很多家長不給孩子吃肯德基、麥當勞,怕上火,其實消化好的時候適當吃點“熱氣“的東西,即高熱量的食物,如洋快餐,是沒有問題的,關鍵是吃進的量要合適。吃完后要飲熱水助消化,切忌喝冷飲。
要想小兒脾胃好,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十點:
1.病后調理:如孩子生病,病好后3~7日才能添加有營養的東西。如高燒后想補瘦肉水,須從少量開始,退燒后飲食還應以清淡為主。
2.相同成分的退燒藥至少要相隔4小時,不相同的相隔1~2小時,家里最好常備兩種退燒藥。
3.孩子消化不良時別用“虛汗停”。
4.要補鈣,牌子沒區別,不建議長時間服用龍牡壯骨制劑。
5.治咳嗽的中成藥不要亂用,要對癥,須請醫生診斷。
6.可以進補,但要講究,消化好時才能補。多飲溫水,宜少量多次,白開水偏涼,可加陳皮。
7.脾虛者不建議過多喝酸奶,可飲少量豆漿,不是普通綠豆、黃豆豆漿,建議喝黑豆+紅豆豆漿。
8.多食魚、蛋,海產品里的海參、鮑魚營養最好。
9.春夏天要養陽,否則有過敏體質者秋冬容易鼻炎發作;少吃寒性食物,如冬瓜、西瓜、苦瓜、青瓜等,扁豆、薏米要炒過用更適宜,少喝冷飲吃雪糕。
10.青菜最好炒,加姜或蒜頭更好。